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包木太教授来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12-01
发布时间:20-12-01 |
【】
【】
2020年11月30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包木太教授应邀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参加了交流会,会议由胡晓珂研究员主持。
交流期间,陈楠生研究员做了题为《球形棕囊藻赤潮动态过程及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球形棕囊藻赤潮的基因组学研究,通过采集赤潮爆发前后海水与滤膜样品,分析球形棕囊藻与细菌,古菌以及其他藻类的时空动态特征。包木太教授做了题为《微生物与原油相互作用》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几种方式(包括矿物风化、产生表面活性剂等),探索了降解十六烷的细菌多样性与底物摄取模式的关系,并探究了细菌对烷烃的摄取机理。参会人员就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内微生物菌群特征与藻的相互作用机制、原油降解菌摄取正十六烷过程中胞外酶的活性变化以及原油降解菌的驱化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陈楠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特别是基因家族的起源和进化,基因组的共线性研究,以及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在秀丽线虫基因组发现了一个新化学感受基因家族(pnas, 2005);注释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紫海胆基因组的化学感受基因家族(science, 2006);发现了人类寄生虫疟原虫基因组中的重要靶向基因(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1);发现了人类肝内胆管癌的重要致病突变(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自2018年以来,利用基因组学技术研究有害藻华暴发机理,以及极端海洋环境中生物的适应与演化。共同发起全球万种鱼类基因组(fish10k)计划。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
包木太,男,党员,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9),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骨干,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研究骨干。现任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基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海洋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